马大华文学会第十二届执委会,终于在一月二十九日举行的会员大会中选出,学会执委多年来一直面对席位悬空的现象,在今届总算没有重演。近几年可算是华文学会发展史中的低谷。这可从去年会员大会近乎流产、执委会举行“华文学会已死”追悼会--向会员表演“死给你看”等事件略见端倪。
时至今日,马大校园始终没有出现一个有利于学会运作的大气候;近来甚至还有恶化的迹象。新学期制的打击,更使马大华文学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令我们欣慰的是,在如此恶劣处境之下,一群大学一年级的同学毅然决定加入执委会,作出贡献。相信这批同学不会不知道,伴随“天降大任”而来的将会是“苦其心志”的洗礼。因此不管是基于一股忧患意识还是对学会简单的爱,他们的举动着实令人激赏。
当然,由大一生领导学会确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从以往历届情况而言,大部分执委之前皆有筹办其它大型活动,即:全国大专辩论会、大专文学奖等等的经验。但本届学会活动将会在新年开始后才进行,执委拥有将近四个月的时间进一步了解学会,及更详细的计划开学后的活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本届执委的表现至少不会比往届差。
根据笔者观察,马大华文学会在组织运作方面一直存在三大矛盾。三大矛盾关系中产生的张力,往往是执委会所必须面对的。如何平衡这些矛盾,也是每届执委会的一大考验。笔者在此提出,不仅希望成为新届执委的参考资料,也希望会员及其他关心学会人士能向执委会提供必要的意见。
矛盾一:单元与多元
自第五届起学会从“股”改变到“组”的形式后,各小组便拥有相当独立与自由的行动空间,但却发生了各组各自为政,甚至游离于学会宗旨之外的现象。有鉴于此,从第十一届开始,组长必须同时兼任执委。把组长“带入”执委会,与其说是要促进组与组的交流,倒不如说是执委会欲更有效地控制各小组的活动。执委会的意愿,是统一各组的活动内涵及精神取向。自然不难理解为何这概念提出之初会遭到许多小组的反对。小组认为这是对他们自主权的侵犯。
如果把“单元”与“多元”视为一个量变谱之两端,在学会活动方面,执委会与小组分别是比较接近前者与后者的。其实,小组对“多元”的诉求相信是建基于对各组特色之捍卫。
“组长-执委”制实施一届以来,据悉并未发生太大的问题与冲突。这显示了第十一届执委会对本身矛盾已成功的平衡与控制了;其中关键应是执委与小组之间的相互尊重、了解与协调。来届执委与小组只要秉持着上述的原则,摒弃自我本位的心态,“单元-多元”矛盾演变的可能必能大为降低。
矛盾二:“文化/语文路线”对垒“社会/政治路线”
部分人士认为,马大华文学会不应只是一个纯粹的语文团体,她应该还是马大华裔生的代表。因此,华文学会有必要,积极对社会课题进行探索、评论甚至参与。本届会员大会中前主席柯新庆同学建议学会"对重大课题有所立场及在报章上发表"便是此类意见的典型。另外还有会员更进一步,认为学会应积极加入校园政治,理由是马来文学会、淡米尔文学会等皆公开表示支持某些候选人,华文学会没有“超越政治”的必要
要求华文学会走“社会/政治”路线的意见,多少表现五四情怀的“救亡心态”。实际上,学会路线的矛盾,岂不与五四人物胡适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徘徊如此相似吗?五四毕竟太遥远矣,而现今时空与局势相异何止千里?
诚然,关心社会应该是各大专团体的共识。学会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参与,应该是可以更进一步的。其实,要完全摆脱社会参与也不太可能。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学会终究是个“文化/语文”团体,主要的关怀领域也应是“文化/语文”。此外,还需考虑的是:执委有无参与“社会/政治”领域所需的思维能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在各种条件都不充分的状况下,任何的轻举妄动,都是不知量力的匹夫之勇而已。
矛盾三: 大众化与小众化
马大华文学会例常活动“令人遗憾”的出席率,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导因其实是学会活动的本质使然。华文学会的活动,大多倾向于文化及思想等硬性领域。
而在现今大专生群中,软性活动是比较受欢迎的。君不见佛学会活动的参与人数,与华文学会形成强烈的对比?喜欢与否,华文学会面临的是活动小众化的事实。
虽说活动的好坏成败,并不在于出席人数之多寡,但活动却是学会传达思想的唯一场所。在“小众化”的大势下,学会究竟有何希望在思想及行动上,对会员有所影响?华文学会之宗旨与理念,如不能转换为广大会员们的身体力行,而只沦为部分“精英”的“私有财产”,其意义又何在?
近几届执委会了解到“小众化”之局限,已进行某种“大众化”的尝试,包括以更亲切之形象面对会员,及主办更多联谊性质的活动;这些都是应该受到肯定的。但联谊性的活动并不可能使严肃性的活动的参与人数增加。更何况,“大众化”也往往意味着“庸俗化”。往“大众化”之路能走多远,而不违背学会之宗旨确是一个问题。
唯有在动荡的年代,对正义的激情才有感召群众的力量;而在安逸的今天,庸俗及软性才是大众的口味。马大华文学会必须认清的是活动小众化之基本格局全面转变的不可能性。虽然如此,某种程度之改进还是可能的。
其实马大生中还存在着迷惘的一群,渴望着某种价值的引导。倘若华文学会能扮演好大专生观念导航的角色,其号召力之提升必定指日可待。
职是之故,华文学会作为一个困境重重的组织,有必要珍惜任何可供利用的资源。据笔者观察,执委会往往并未充分利用前几届执委之经验与意见。本届执委有必要更积极寻求前几届执委之经验及意见而不能希望后者采取主动。
其实,前几届执委中往往不乏有心人。黄玉华在卸下第九届学会副主席一职后,一直都很主动与积极地参与学会;甚至在距离第四年大考不到两个星期的非常时刻,还出席本届会员大会,令人感动。学会的传承工作,不应只限于活动经验,更重要的还是“热爱学会”的感性传承。只有一代接一代的感染,华文学会的信念才能更加坚强、壮大。
马大华文学会执委,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却是一个成长的良好契机。笔者衷心希望刚上任的执委们,不要在琐碎的行政事务,或是冗长的会议中迷失自己;把握机会,提升自己。也让我们同心期盼,“火浴后的凤凰,展翅翔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