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华文学会
马大华文学会

主页

学会思想

学会历史

学会组织架构

执委会名单

学会各小组

特别活动

学会会歌

学会会讯

询问/回馈

学会文献--评论
以多元包容的精神来灌溉学会

转眼间,又是第十六届执委卸任的时候。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新任执委必定全力以赴,带领学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马大华文学会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专华文学会,常年来获得众多会员们的积极支持,肩负着传播与发扬华族文化的伟大使命。除此,华文学会亦是马大校园内其中一个最活跃的团体,平均一年会主办多达50多项活动,并得到校方的高度认同与支持。

罗马之城不可能在一天建成。当前组织庞大的马大华文学会得以蓬勃发展,更是走过了一段漫长坚辛的路程,在历届学长们的积极努力之下拼凑而成。从1959年开始创办,来到1974年的停办,过后1986年的复办直到现在,马大华文学会一路走来,前路总是崎岖不平、布满荆棘。从最初所走的纯文学路线、舞台艺术表演路线、社会觉醒路线、纯语文文化路线,直到今天的文化多元路线,学会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只有懂得我们的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前路又应该往哪儿走。同样的,只有尊重自己的历史,才会体现出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而茁壮成长。所以,身为马大华文学会的一员,关于学会的发展史,我们更是不可不知。

值得注意的是,学会得以多年来茁壮成长,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中庸、开明立场是其一主要关键。学会总是秉持着开明开放的立场,才能够让所有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当然,此原则并不代表懦弱。反之,学会还是会关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发展状况,更会在整个华族文化发展领域扮演积极的角色。我们强调的,只是要认清学会的本位,采取扎实的方式,务实全面地处理问题。

身为一个文化团体,华文学会对于华族文化的重视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要知道,一个社会发展的成功与否,很大关键在于有关社会民族的文化状况。因此,文化发展比起政治发展来得更为重要。

当然,文化发展是一项百年大业,须要漫长的时间在每个人心中潜移默化地奠好基础。反之,太急猝、片面的脚步只会把学会引入歧途,得不偿失。

来到21世纪的今天,马大华文学会绝对不能永远一成不变。尤其在某些面对瓶颈领域,我们更要配合时代潮流作出大刀阔斧的革新,让学会走出一道新方向。而事实上,由于文化的多元性与灵活性,学会的发展空间其实还是非常大的。

学会当前面对的最大危机,就是过于庞大的组织,以及不计其数的活动量。为了处理过多的会务,执委们责任担子已经不胜荷负,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再者,学会的人事问题也日趋复杂,在职权分配方面面对许多的不谐调状况。

无论如何,必须意识到各小组之间不谐调的活动性质,并不是一项有冲突的原则问题。学会绝对不应该因为要减轻负担而将其中一些小组省略。原因在于,文化本身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其多元性的本质。再者,身为校内乃至国内大专阶级的少数华文学会,我们实在有必要肩负起此项文化传承的重任,尽量提供一片多元的文化空间让更多领域的有心人一展所长。

近几年来,大家都已发现到,学会的会员凝聚力日渐松散。学会开始失去了"家"的温馨感,使到大家在办活动时,少了一股非常重要的推动力。然而,大家虽然意识到问题,却也始终有心无力,找不出一套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学会必须加强本身在经营与管理学方面的完整规划。一直以来,由于时间上的局限,学会所主办的每一个活动几乎都是在跟时间赛跑,欠缺妥善的理念计划,也没有针对准备过程的每一项细节细心注意。

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学会过于分明的组织结构往往使到许多有心从旁协助的会员有意无意被拒于门外,感觉不到那一种较为随性亲切的活动环境。为此,执委必须懂得善用人材和有心人,以力借力让学会拥有更多的推动力。

学会是属于大家的家。当学会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只是对它加以指责或抱怨。反之,也要亲自出一分力帮助改善学会。要知道,付出并不会吃亏。反之,施比受有福。只有懂得付出的人,才会学习更多、得到更多。


  • 吴健南    
    (第十六届马大华文学会主席)    

  • ~稿件摘自2001/2002年度华文学会特刊《前任主席献词》   

    link_up(1).gif (309 bytes)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