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第十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已落下序幕,然而华社对文化拥护的热心及发扬的斗志依然持久不衰,势必在来年再造辉煌,再创另一个文化高峰。可惜的是,无论在有关当局及各单位传媒大事宣传之下,一年一度最大型的文化盛会依然无法在大专校园激起文化醒思的涟漪。关注文化节动向的学生不多,选择参与其盛的学生更是寥寥可数。这不禁使笔者深思,为何大马华社新生代,走在社会改革最前线的大专生,其文化意识是如此低落呢?
以马大为例,例常的文化活动如书法班、篆刻班、戏剧班、华文班等总是冷冷清清。至于大型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展,全国大专文学奖,大型相声发表会等,虽然凑热闹的人数还蛮可观,但有心参与及推广的人也是为数不多。大多数的学生宁愿呆在图书馆啃书、在家看翻版光碟影片或玩电子游戏、逛购物中心或夜市、到临近的夜宵食摊聊个通宵达旦,或索性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也不愿花一些时间和心思去参与文化活动。
本人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无法获得学生们的青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对自身文化缺乏认识与了解。一般华裔生在面对友族时,总爱自夸地说:"我们有五千年优良的传统文化。"但一旦被追问所谓五千年文化所涵盖的范畴时,我们往往会变得支支吾吾,道不出个所以然。本人觉得国中母语教学难辞其咎。在刻意突出所谓的“马华”和尽量回避“中华”的成分的情况下,大量的文学经典被删除。结果,在只能获得支离破碎的文化介绍下,学生又如何能建构对中华文化全面及正确的认识?
此外,现今大马华社所反映的生活文化,也让年青一辈无从借鉴及参考。结果,在校园推广文化活动的组织唯有眷恋、执着过去的传统,尝试从传统的装扮中寻找文化的定位。殊不知紧抓着的只是传统文化的表象,其文化内涵和意义都被忽略。打个比方,文化汇演中的民族传统舞蹈,总爱以少女插秧或采茶为主题。可是对于不以土地耕种为生计的大马华社,舞蹈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非常陌生的。试问,当文化表演与现实生活经验脱节,无法真实反映一个族群的生活形态,又如何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呢?
除此之外,我们也面对了文化政策的排挤和打压。国家文化三大政策明显的是在贯彻一种单一文化、单一语文的霸权方式,导致中华文化一直只徘徊在国家文化的门槛之外。在面对文化发展空间的局限,文化根本无法健康地茁壮成长。在大专院校,情况尤以为甚。在某些“偏激”的行政官员眼中,华人文化是二等文化,他们会名正言顺地以华文不是官方语文为由而拒绝批准某些文化活动的举行。他们甚至会义正词严地说:“文化活动很好,不过请你们回到语文学院去办。”想要租借东故礼堂就象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般妙想天开。
再来,随着资讯全球化的时代到来,更促使了更多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撞击。然而,在这不平等的文化撞击平台,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及科技的优势,不断向其它国家宣扬其文化价值。由于我们还未对文化建构起健全的价值观,在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潮流时往往无法取优汰劣,而流落于盲目跟从。麦当劳、迪士尼乐园、摇滚流行乐成为了时下青年的最爱;茶坊、华乐、武术也只停留于一小撮忠实支持者的偏爱,无法普遍于社会各阶层人士。
无论如何,大专院校内依然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团体和组织在孜孜不倦地举办着文化活动。然而,大家所能做的也只是一种文化"自卫"的工作,坚守仅存的那一丁点文化的土壤。若要进一步将之推广,还须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正如本地一名文化工作者说道:流动,是江河唯一的出路。唯有持续不断推广文化活动,让它不断翻腾滚动,才能冲破障碍,奔向大海!
写在第2000年十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落幕之后
陈政弘
(第十五届马大华文学会辩论组组长)
~稿件摘自2000/2001年度华文学会特刊
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