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华文学会
马大华文学会

主页

学会思想

学会历史

学会组织架构

执委会名单

学会各小组

特别活动

学会会歌

学会会讯

询问/回馈

学会文献--评论
背弃空泛的活动包袱

从经历复办过程,直到“马大华文学会已死”阶段所进行的组织架构改组,学会拥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与背景。可惜,学会至今已到了概念迷失的阶段,无论从社会直到校园,皆沉没在历史洪流之内。拥有超过千人出席的会员大会、活动轻易筹获数千过万零吉的状况,早已一去不返。然而,无法跟随时代与市场的变迁而进行调整,沉迷历史与埋怨现状的当儿又无法寻找出大趋势的导向,已导致学会出击方式失误,错失良机。因此,学会必须吸取历史导向事实,遗忘空虚形式化的“辉煌”,背弃意识价值空泛的活动包袱,调整心态与观点,实际筛选重点发展项目,方能开创出崭新独特的道路。

在科技快速进步的当儿,我们在诸多事务中皆跟随环境的变迁而转变,可惜在缺乏自我审查与检讨中,短时间内所作出的判断及决定都是不正确的。学会提供予会员提升的机会不少,但是,可在错误、挫折及波折中获得悟解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是现今制度之下塑造出价值观轻重颠倒的产品,试问至今又有谁可以摆脱这梦魇般的校园诅咒呢?

学会各阶段领导者在进行活动期间,刻意模仿其他方式的处事方法,结果造成东施效颦,忽略自身文化模式的内涵,实在令人感到惋惜。在互相竞争的环境中,惟有强调绩效作业,方能开拓领先的优势。拟定工作时间流程、着重节俭、善用资源,需成为学会在活动形式上首要强调的重点,以免重犯历届学长的错误。然而,无论执委、组委、筹委甚至工委,都应进行全方位协调。而执委更需负起妥善管理与分配工作,并应对、解决挑战的责任,这包括忽视次要问题、确保学会的信誉和活动自主权力,以及处理突发危机等事务。

学会拥有许多文献资料给予执委与会员们参考。须知宗旨、目标与立场的存在,是学会操作的基本架构。深入了解其存在原由及价值,方能有效的规划与应用在学会事务之中。通过接触各阶层人士与课题,将让我们了解环境转变因由,以掌握趋势气象的先机,立于安稳顺境之地,进一步作出适当的回应与对策。对于文化活动的筹办,更需通过活动普及传播予大众。文化事业的传薪,除了原有的理念建设,我们应该更显著应用执行模式与复制功能,而非单方面表演或者视为家传绝技。唯有通过多元管道输出及教育,才能让马大校园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一面。

现今,学会唯有通过探索知识与着重回馈社会为本,经过深入思考,再整合行动模式及步伐,强调技术操作,方可开创新式技能,让活动形式走向专业化,并从行动中实践学会的概念与原则。而学会的每一份子在进行活动的同时,须清晰带出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并务必在活动后期甚至结束后,完成财务、人事与文件储藏的工作。别忘了,消费者不会购买售后服务差劲的产品,相等于我们许下的承诺没有兑现,休想活动赞助者或参与者会再继续支持学会活动。

大专生应有的批判精神不仅限制于学术钻究与生活。马大引以为荣的传统精神“敢于挑战”至今仍然潜藏在大众心中,但是马大新生代在各方面的表现却固步自封,令闻者摇头叹息。因此,马大生务必为自己打造正确的导航方向、打破现有环境与定律界限,并提倡使用创意改变游戏规则。我们坚信,唯有创新才能让人类超越原有的层次,让梦想不再是空想虚幻的乌托邦。

“从学习中自我提升,从经验中认清思路,从回馈中让他人获益。”愿与你共勉之。

  • 丁国亮    
    (第十七届马大华文学会主席)    

  • ~稿件摘自2002/2003年度华文学会特刊《前任主席献词》    
    link_up(1).gif (309 bytes)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