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华文学会
马大华文学会

主页

学会思想

学会历史

学会组织架构

执委会名单

学会各小组

特别活动

学会会歌

学会会讯

询问/回馈

辩论组
马大华文学会辩论组缘起:这一路走来。

马大华文学会辩论组的成立可以追溯至1988/89年的第一届全国大专辩论会(简称全辩)。当时,甫成立但尚未正式注册的马大华文学会几经艰辛,主办了这项首开先河的赛会。决赛当晚,马大A队勇克理大队,夺得冠军,马大署理副校长更宣布马大华文学会获准正式成立。1989年1月7日的那个晚上,是让人振奋不已的。在接下来的第二届赛会(1989/90),马大B队又再击败理大队,蝉联冠军。

直至1990/91年的第三届赛会,来势汹汹的北大队异军突起,连克马大A及B队拿下冠军。北大队意气风发,马大队功败垂成。经过一番的分析及研究之后,马大辩论员们发现到北大队已在几年间建立起系统性的培训计划,陪练队也颇具规模。反观马大虽有华文学会,对辩论员的培训却嫌不足。有鉴于此,这些马大的辩论员们便提出了成立一个辩论组的建议,不过当时尚未有具体的行动方针。

1993年的第四届赛会,马大只派出一支参赛队伍。比起首三届的A及B队双保险,该届的夺标机会可说是充满变数,更何况上阵的几位辩论员也缺乏参加辩论赛的经验。幸好几位初生之犊愈战愈勇,从初赛让人捏一把冷汗的3比2险胜国大到决赛以大优势击退工大,总算重夺全辩常年盾。然而一些具有危机感的学长们认为成立辩论组的必要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迫切,因为马大虽拿下全辩,但却在同年早些时候失意于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简称国辩)。

在几位学长们的奔走及游说之下,马大华文学会执委会终于同意成立一个辩论组。不过,由于新学年将开始,华文学会的计划书又已呈上学生事务处,要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之中增设一个辩论组实非易事。最后,华文学会执委会把它置于社会论坛组之下,称为辩论小组。辩论小组虽成立得匆促,却因为有用心的组委努力不懈,还有热心的学长从旁协助,展开了培训活动。

辩论小组的第一项大挑战是为1995年假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辩备战。参与的组委和组员人数不多,他们的雄心却不小。大学假期刚开始,其他人才欢欢喜喜的暂时告别校园,他们已回到校园进行密集的训练。除了在校园可以见到他们的踪影,他们还上山(云顶高原)下海(波德申海滨),投入集训之中,务必要达到最好的训练成果。虽然那一次的北京之行最后因主办当局无故取消马大的参赛资格而胎死腹中,整个假期的训练却让参与的同学们获益不浅,也增进了彼此的情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之前辛劳的训练播下的种子,在1995年年底的第五届全辩里,带来丰收的果实。马大队以狂风扫落叶之势,以不失一票的情况,摘下全辩桂冠。这在全辩至今13年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马大在该届赛会的成就,必须归功于强大的团队精神,而已脱离社会论坛组并升格的辩论组,不只扮演培训空间的角色,也成功的把已毕业的学长和在籍辩组员凝聚起来,形成了强大的辩论团队。这一支辩论团队在两年后,又创下了另一项历史。

1997年8月31日下午,柔佛海峡另一端的狮城,天空中弥漫着让人郁闷的烟霾。然而在新加坡电视机构大礼堂内,马大辩论团队队员们的兴奋心情,却是烟霾所无法淹没的。他们把第三届国辩的冠军奖杯,作为献给国家独立40周年的礼物。他们不但突破了传统上由中国大陆和台湾垄断决赛权的局面,还一举拿下中国首都师范大学,首夺国辩冠军。和1995年全辩一样,团队力量依旧是胜利的关键。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997年对国辩的全力投入,导致马大对全辩的准备显得不足。一方面是辩论组的培训活动没有有效展开,另一方面是国辩辩手和教练团成员在国辩后身心俱疲,结果全辩的备战工作流于松懈。这就种下了马大队兵败第六届全辩的因,它的果就是马大于半决赛以微差败给理大。理大因此报了首两届赛会被马大击败的仇,马大也首次无法打入决赛,这在全辩13年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第六届全辩冠军最后是落在博大手中。

痛定思痛,吸取了失败的教训,马大辩论组从新出发,再次展开培训工作。从1997到1999这两年期间,辩论组除了安排内部的集训和校园辩论之外,还和一些中学及大专队伍进行友谊赛。培训计划之完善、训练课程之全面,堪称历来之最。1999年,马大辩论队虽无法在国辩中卫冕,却也有幸获得亚军,并在全辩中一雪前耻,把常年盾留在马大两年。

2000 到 2001这两年是忙碌的、丰收的,却也是让人心碎的和担忧的。说她是忙碌的,因为从集训到校内外的辩论比赛,这两年来从不曾间断;说她是丰收的,因为马大不但拿下了第一届新马辩论邀请赛(2001年5月,简称新马赛),还重夺第五届国辩冠军(2001年8月至9月),显示了两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说她是让人心碎的,因为在获得新马赛及国辩冠军之后,正当大家雄心勃勃的朝着再下第8届全辩一城的目标前进,期望获得空前的三冠王荣誉的时候,马大却在全辩决赛输了给工大,1997 年历史的重演,直叫人情何以堪?说她是让人担忧的,因为在2000年10月,中马区3大专辩论友谊赛时,辩论组组员的参与曾让人雀跃,一年后的今天,辩论组显得有些凋零和冷清,前路有些苍茫。

摆在眼前的挑战是艰巨的,国内各大专已经崛起。本来就没有多大优势的马大,将在辩论场上面对更不可知的变数。网上辩论的风潮方兴未艾,我们的对手将不再是仅仅的一所大专或几所大专的联盟,而是全世界各地的辩论爱好者。谁有能力面对这挑战?谁有勇气接受这挑战?谁有智慧克服这挑战?

马大的辩论爱好者,你做好准备了吗?我们期待和你一起上路!

link_up(1).gif (309 bytes)到最上面

《外一章》

一直以来,马大辩论组和马大辩论队的关系总是千丝万缕,两者看似两个独立个体,却又密不可分。这种"暧昧"的关系曾引发不少争论,至今犹然。希望这一篇短短的文章能起澄清的作用。

马大辩论组是马大华文学会属下的一个例常活动组织,她既有本身的长短期目标,更必须遵照马大华文学会的章程、依循华文学会的宗旨、服膺华文学会的目标。辩论比赛虽是她主要的活动形式,提倡对社会及文化的关怀也是她的任务。用16个字来概括就是:出色辩手、优良辩风;独立思考、人文关怀。

至于马大辩论队实际上并非一个正式的组织。严格定义的"马大辩论队"指的是代表马大参加各大小辩论会的辩论队伍。今天许多人用以和马大辩论组对比的"马大辩论队",是由一批曾经代表马大参赛的辩论员所发起的联谊性组织。

马大辩论组和"马大辩论队"的成员相互重叠并不会造成问题。须知两者是各司其职,也不会有利益冲突,反之还能相辅相成。辩论组负责校园内的培训工作,"辩论队"负责则提供所需的"咨询人员";"辩论队"负责训练代表马大出赛的队伍,辩论组则负责提供所需的"辩手来源"。辩论组是校园内的组织,校园内的培训计划由她来推行是理所当然;辩论组又同时是华文学会属下的组织,若由她负责训练队伍去参加由华文学会所主办的全辩,则又难免落人口舌,况且备战期间那种极度密集的训练方式,也不适合作为辩论组的例常活动。再加上队伍是代表马大而非马大华文学会出赛,若辩论组负责训练及选拔的工作,会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因此,由辩论队以义务的形式来负责训练及备战工作, 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

辩论队与辩论组本是同根生,就让她们互相配合,共同建设马大的"辩论事业"!

以上二篇文章由周添健执笔

初稿:2000年 5月29日
link_up(1).gif (309 bytes)到最上面
修订:200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