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华文学会
马大华文学会

主页

学会思想

学会历史

学会组织架构

执委会名单

学会各小组

特别活动

学会会歌

学会会讯

询问/回馈

学会历史
不灭的信念--记马大华文学会争取成立过程与成长史

( 一 ) 学潮
国会在1974年12月19日发表白皮书,指马大华文学会涉及共产党之颠覆活动而关闭华文学会。

( 二 ) 低潮时期
岁月如梭而过,在1974年末至1979年末共约五年之间,马大华文学会似乎已被人淡忘,在当时是否有任何同学或社会人士曾为复办马大华文学会作过努力,现今已无资料可考。

( 三 ) 踏上长征路
1979年12月17日,马大学生事务局收到了自华文学会在1974年被关闭以来的第一份申请学会注册信。

( 四 ) 还不是时候
1980年8月12日,筹委们会见马大副校长UNGKU AZIZ皇家教授,商讨有关华文学会成立之事,但副校长认为时机仍未成熟。

( 五 ) 签名运动
1981年12月31日至1982年1月10日,筹委会展开了一项校内签名运动并收集了2067位同学的签名,其中华裔同学占了78%,巫裔同学占了13%,而印裔同学则占了9%。当时,年终大考在即,同学们仍有如此积极的反应,证明了筹委所争取的目标是势之所趋。签名运动过后,两份申请重新注册的公函经由学生事务局署理副校长呈交予教育部长。

( 六 ) 上达部长
1982年10月6日,筹委会会见了副教育部长拿都陈忠鸿医生,但未有进展。过后获得青团运的帮助,筹委会在1983年6月23日与28日呈交备忘录予副教育部长及马大当局。然而,考验重重而至,筹委会在83年11月17日向学生事务局申请主办中华文化晚会,却被学生事务局以筹委会非注册团体为由而拒绝批准。

( 七 ) 再一次签名运动
由1983年10月17日至29日,一股签名的狂潮横扫过校园。此次签名运动的成绩更令人鼓舞,共有2316名学生签下名字支持成立华文学会,其中华裔同学占了72.62%,巫裔同学占了15.85%,印裔同学则占了11.53%。筹委会打铁乘热,在83年12月15日与84年1月12日,分别再呈上备忘录与申请信予学生事务局与教育部长Datuk Sulaiman Daud医生,但一切的努力皆石沉大海,华文学会还是不能成立。

( 八 ) 第一次的筹委会常年大会
在1984年8月4日,马大华文学会筹委会常年大会第一次在文学院F座讲堂召开。超过200名学生出席这项常年大会,会上选出了84/85年度的执委,也检讨了争取成立的途径与方针,成立的目标与宗旨。

( 九 ) 新的争取方针
依照大学内的一般程序,大学理事会有绝对的权利决定批准一个学生团体的成立与否,但大学当局以华文学会既有“前科”,因此须慎重行事,以致筹委会得在大学当局、教育部、内政部以及国家团结局等单位奔走,把一个又一个死结打开。84年8月15日,筹委会会见了谭亚木,以了解学会在74年被关闭的情形,更征求了他的意见;隔日,筹委会又会见了黄木良律师(国家团结局成员),黄律师认为团结局方面不会有问题,内政部也一样,所担心的只是大学当局是否又会以保安问题来拒绝华文学会的成立而已。为了令更多同学关注华文学会,筹委会在马大毕业典礼期间开设了一个饮食摊位。过后,筹委会又在9月5日举办了一个中秋晚会,这是筹委会有史以来第一个被批准的活动。

( 十 ) 看到了希望
在9月13日的执委会议中, 主席报告黄木良致电予他通知,国家团结局已正式接纳华文学会的成立,内政部的障碍亦已消除,现在只等大学当局的答复。1984年10月,副教育部长TUAN BUJANG ULIS 在国会中以书面回答国会议员陈仁安在1983年国会所提出的问题时指出,教育部已接获筹委会的申请, 而教育部在原则上并不阻止华文学会的成立,此事将交由马大理事会作进一步决定。

link_up(1).gif (309 bytes)到最上面

( 十一 ) 无肯定答复
一切原本都向着一个积极的方向进展,但突然间一切都慢了下来。直至1985年4月3日,大学当局及教育部依然无法给予华文学会筹委会一个肯定的答复。5月间,林良实医生继任副教育部长。筹委会前往会见林医生,与他详谈争取成立华文学会之事。林副教育部长答应尽力安排一个时间让筹委会会见教育部长。过后,筹委会一直未能再会见林医生。

( 十二 ) 第二届常年大会
华文学会筹委会第二届常年大会在1985年8月18日召开,共有554名学生出席,大家对华文学会的成立与否都极度关心,会上一部份的情绪颇为激动,提议如华文学会不获准成立,即示威抗议。

( 十三 ) 灯笼之夜起风波
常年大会之后,筹委会在1985年8月21日的会议当中议决将于9月7日举办一项灯笼之夜。9月6日午间,学生事务局署理副校长突然拒绝批准灯笼之夜的活动准证,理由是筹委会的任务只限于争取华文学会的成立,不能有任何其他活动。而针对之前一年学生事务局却批准筹委会举办中秋晚会,学生事务局认为那只是一时疏忽所至,因此不能作为先例。学生事务局署理副校长建议用中文系或马大校外寄宿生协会的名义来举办灯笼之夜,但筹委会担心此举可能会造成错觉,即华文学会是可以由其他学会所替代的。由于时间逼促,又不能取消或延迟活动,筹委会向林良实副教育部长求助,林医生认为不妨用中文系的名义主办活动。在其斡旋下,灯笼之夜以一位中文系学生的名义申请而获得学生事务局批准。

( 十四 ) 不需要会见教育部长
灯笼之夜过后,筹委会一直会见不到林副教育部长,迟至10月下旬筹委会主席范利宜才见着他,唯他并没有给予任何乐观的答复。当提到筹委会希望会见教育部长时,副部长表示此时并无此需要,所以他不会替筹委会安排。85年11月4日,筹委会执委在国会大厦巧遇林副部长,他答应再催促教育部长,并表示在离开教育部之前,他会先解决马大华文学会之事。

( 十五 ) 这只是一场空欢喜
1985年11月16日, 马大校外寄宿生协会举办了一项常年晚餐会,署理副校长受邀出席致词。致词时,他透露教育部已批准马大华文学会的成立。然而华文学会的成立与否, 最主要的关键是教育部的公函,一切的口头承诺都不能当作准许学会成立的证据。1986年1月,黄俊杰律师已取代林良实医生为副教育部长,但华文学会仍未能成立。1986年5月27日, 筹委们往见黄俊杰副教长,他说教长曾答应要签署批准马大华文学会的信件,可是后来却改变了主意。

( 十六 ) 风风雨雨说马大华文学会
从1985年11月马大华文学会获口头批准成立至1986年7月马大再次开学为止,已经过了8个月,可是筹委会仍未接获当局的正式批准公函,然而许多校园的同学以及校外人士却被蒙在鼓里,以为马大华文学会已经正式成立。经过商讨过后,筹委会一致决定通过报界向广大人士透露马大华文学会的争取状况。1986年7月6日, 筹委会副主席何国忠执笔写“风风雨雨说马大华文学会”一文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路版,向各界人士清楚交代华文学会尚未成立。

( 十七 ) 第三次筹委会常年大会
1986年8月17日,超过1000位学生出席位于文学院F座讲堂召开的第三次筹委会常年大会。新任筹委在1986年8月25日会见了劳工部长拿都李金狮,拿都答应如果成立华文学会之事无任何进展,他将在内阁中提出讨论,并要求给他两个月的时间。筹委在1986年8月16日会见了副教育部长云时进律师,并向他提呈了一份备忘录。

( 十八 ) 新的策略
在86年9月4日的筹委会会议中,筹委们决定选择性的联络一些有助于协助华文学会成立的大学理事会成员,并重新起草一份新的备忘录。筹委们更于15日会见了署理副校长,向他表达了同学们的不满情绪。署理副校长一再劝同学们不要示威,并透露华文学会之事将在10月间的国内大学副校长会议中讨论。

( 十九 ) 两个月的期限到了
马大中文系学生在1986年10月18日主办了一项百人捐血运动,大会邀请拿都李金狮主持开幕。当时,正是两个月期限的尾端。拿都在致词时强调他会尽一切努力协助华文学会的成立,并要求同学稍为忍耐。过后,筹委会多方设法,在11月4日国会走廊遇见了教育部长,并向他呈上了一份备忘录。大学副校长与教育部长之会议之后,仍然没有华文学会的消息。

( 二十 ) 副校长的召见
正当筹委会决定采取更强硬的态度时,情况却有了出人意表的转变。一个星期过后,即1986年12月12日,马大副校长UNGKU AZIZ皇家教授召见筹委会全体执委,正式通知说大学理事会已批准华文学会的成立。副校长强调,现今成立的华文学会是一个全新的学会,与在1974年被关闭的学会是不同的。

( 二十一 ) 宣布成立
1986年12月24日,马大公共关系部于RUMAH UNIVERSITI召开了一项记者招待会。招待会上,在宣布了有关马大植物学研究计划后,副校长UNGKU AZIZ皇家教授即宣布马大华文学会正式成立。

link_up(1).gif (309 bytes)到最上面

1986/1987 学年(第一届执委会)
第一届执委会策划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及拟定学会的方针,以让来届执委有所遵循。学会宗旨:

  1. 促进对华文华语的认识,学会将致 力推广华语及精髓文化,使其在这多元种族的国度里得到广泛的应用与重视。
  2. 促进对所有文化的了解,尤其是大马各族文化。希望通过各类活动能使各族同学对彼此的文化能有所认识与了解,把各族学生紧紧拉在一起,以达到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合作。
  3. 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容忍与和睦的精神。特别强调的是华文学会并不只局限于华文源流的学生,而希望各源流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促使各源流学生之间和谐共处。

1987/1988 学年(第二届执委会)
此届活动较偏向文化路线,列当年为文化之年。本年最为注目的活动是为期一周的文化周。

1988/1989 学年(第三届执委会)
常年大会选举中开始出现席位悬空的情形。此届学会方针为"自我教育,自我醒觉"。7.1.1989,马大副校长在全国大专辩论比赛大决赛的颁奖典礼上宣布马大华文学会正式获准注册,生效日期由1.1.1989开始。

1989/1990 学年(第四届执委会)
为加强学会的组织,学会增加了宣传部与发行部。此届学会主题为"通过训育,关怀社会,提高文化修养"。

1990/1991 学年(第五届执委会)
常年大会选举中依然出现席位悬空的情形。今年学会的主题为"扎稳脚步,提升思想"。学会特别强调华文学会乃语文学会而非华人学会,并大力鼓吹各源流同学积极参与活动,以便将华文华语及华族文化推至更广的层面。

1991/1992 学年(第六届执委会)
本届执委的组织结构有了更动,并进行了改组,由"组"取代"股"。今年的主题是 "扎稳脚步,关怀社会"。执委会更整理出学会的存在价值即“通过华族文化精华,改善社会”。

1992/1993 学年(第七届执委会)
"文化为基,关怀社会"被选为本届主题。改组后的学会提供会员们广大的培训及发挥空间。

1993/1994 学年(第八届执委会)
本届主题"文化为基,自我提升,关怀社会"希望会员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我充实,提高对华文及文化的修养,并增进对时事的关注,以便日后能回馈社会。

1994/1995 学年(第九届执委会)
本届执委的组织结构保持不变,例常活动增设了辩论小组。"扎实为经,回馈为纬"乃本届主题。

1995/1996 学年(第十届执委会)
第十届执委会为学会提供了一连串的思想、概念及活动,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模式。

1996/1997 学年(第十一届执委会)
本届执委会接任后,就开始积极推展会务以及落实各项计划与活动。本届执委会规定各小组组长为当然执委,列组织秘书为副总秘书,更新设了学会记者团。

1997/1998 学年(第十二届执委会)
本届执委会依然采用"扎实为经,回馈为纬"为主题。华文班正式成为学会的小组之一。

1998/1999 学年(第十三届执委会)
执委会为学会订下了一个方向:即文化与社醒并重。此外,秘书处及学会记者团亦成功复苏。

1999/2000 学年(第十四届执委会)
学会今年的主题和往年一样是“扎实为经,回馈为纬”,也延续学会一贯的作风,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文化与社会这两个层面。在行政方面,秘书处及财务处继续重视其传统功能。在外交方面,学会也成立外务特别委员会为学会整理对外资料。学会也举办组委培训交流营,以拉近学会各单位之间的联系。

2000/2001 学年(第十五届执委会)
本届执委会续以“扎实为经,回馈为纬”为主题,积极推展会务以守着学长们所建立的基业,让学会平稳的发展。学会于这一年正式成立外务处。之前草拟的学会章程也于2000年2月5日正式生效.为了使学会的操作更趋完善,纪律委员会修改了《学会纪律条规》;执委会也对学会的条规和立场作出了一系列的修改。

2001/2002 学年(第十六届执委会)
由于意识到会员向心力的不足,执委会把学会的路线定位“加强会员的向心力”,以重塑会员对学会的归属感。今年,执委会也举办了学会家庭日,广邀历届执委与会员们供聚一堂,一起重温学会于70 年代被关闭直到尔后艰辛复办过程的点点滴滴。此届学会所面对的最大问题便是部分执委态度不够积极,以及特别活动的开支入不敷出。此外,会员的向心力并未获得具体改善,多数人只抱着观望心态,有所保留并选择性的参与学会的活动。

2002/2003 学年(第十七届执委会)
本届执委会继续采用“扎实为经,回馈为纬”为学会年度主题,以秉承学会一贯的原则、方向与目标,在校园内外积极推广中华文化、提高时事觉醒,进而回馈群众与社会。除了举办学会内部的例常活动外,学会也积极参与校园内外其他组织的活动,并与它们联办一些活动,一同为推广文化以及提高社会觉醒风气而努力。基于校园气候与环境的改变,本届执委会以节省资源及精简人力的方式来策划及进行活动,包括积极推动例常活动,并减少大型活动的数量。执委会也尽量给予会员参与学会活动的各种优惠,以照顾会员的福利。本届执委会值得令人赞赏的一面,是无时无刻关注校园内外之时事课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实际行动实践学会理念。

link_up(1).gif (309 bytes)到最上面